抑郁障碍的症状描述
抑郁障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以悲伤(或易激惹)、空虚及伴随一系列躯体及认知功能改变为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它涵盖了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物质或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由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障碍及其他特定及未特定的抑郁障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重性抑郁障碍,通常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描述与这一障碍的相关症状十分接近,这些症状包括:
1.在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悲伤、无望、情绪低落;
2.对以前热衷的活动不再感兴趣,从中也难以体会到快乐;
3.食欲减退或增加导致体重出现相应的变化;
4.长期为睡眠问题所困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也有可能出现嗜睡,尤其是日间睡眠时间增加;
5.感到持续的倦怠与精力不足,有别于繁重的工作给人们带来的精疲力竭,个体可能在进行诸如着装、洗漱之类可以轻松完成的活动时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与时间;
6.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再胜任需要运用认知功能的任务;
7.持续地、不符合实际地贬低自我价值,持续地将中性事件误读为负性事件,过度地甚至是不切实际地将负性事件的责任归咎为自己并为此感到内疚与自责;
8.出现精神运动性激越(如,静坐不能,来回踱步,反复拉扯、摩擦皮肤、衣物或其他物品)或迟滞(如,说话、身体活动缓慢、语调低沉、言语内容贫乏或沉默寡言)。
9.存在程度不一的自杀观念,轻者认为他人被自己拖累开始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重者甚至拟定了详细的自杀计划并准备择机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的生活遭遇重大变故时,如:失业、破产、罹患重大疾病等,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抑郁发作的症状,但这些反应往往是正常与恰当的,只有当这些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且对个体的社交、工作、生活造成显著影响时,才能考虑其是否有抑郁发作的可能。比如亲人的离世会引发正常的哀痛,这种哀痛来源于对逝者的追忆,这其中或许会含有轻微的自我贬低的认知成分,但也仅仅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没能好好陪伴逝者,虽然这种痛苦有时会极其强烈,但它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悲伤则是慢性的、弥散的、难以控制的,它常常伴随着自我憎恨与无价值感,且并非由特定的思维内容引发,他们时常感到这种悲伤所带来的痛苦是没有尽头、难以应对的。
抑郁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我们已经知道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一系列有序的电或化学反应来进行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广泛分布的神经元,它们以特殊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媒介,对信息的强度进行调节,其功能好比收音机的音量控制按钮,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而不能改变收音的波段,由这类神经元构成的神经连接被统称为弥散性调节系统,这一系统对人类的代谢、运动、情绪、记忆等机能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者们一直在分析心境障碍与弥散性调节系统的功能紊乱之间存在的联系。
有证据表明心境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或5-羟色胺的释放水平密切相关,情绪障碍的单胺假说由此产生,但这一假说在解释心境障碍发病的原因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临床观察人们发现许多促进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递的药物对弥散性调节系统的效应几乎在用药后立即就能得以体现,但这些药物的抗抑郁作用直到数周后才开始起效;另外已经发现一些能够提高神经突触间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物质并不具备抗抑郁效果(例如:可卡因)。
近年来人们发现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The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简称为HPA轴)构成的一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活跃与心境及焦虑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①,研究者们在抑郁症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浓度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②,无独有偶,在这些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报告其幼年曾有遭受躯体或性虐待、遭到遗弃或与抚养者严重缺乏情感链接的经历,研究者们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遗传因素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一并加以考虑,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解释心境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论:素质③——应激假说,该理论认为,由不良的成长环境及遗传因素导致的HPA轴功能的紊乱可能是抑郁障碍产生的原因。
抑郁障碍的治疗手段及其作用机制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应对抑郁障碍的手段。
心理治疗对中、轻度抑郁障碍有着较好的疗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例,它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诸如行为激活、评估及应对负性自动思维与信念、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治疗方案。心理治疗发挥作用的生理机制至今尚未被揭示,推测其可能与新的神经环路的建立及异常的神经环路的抑制有关。抗抑郁药物则通过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重吸收或阻断其酶解过程来增强这些神经递质的活动④来改善心境症状。对于重性抑郁障碍,尤其是具有极高自杀风险的患者亦可采取改良电痉挛疗法(MECT)进行治疗,起效快是这种疗法最为突出的优点,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患者的记忆可能会受到影响,其该疗法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电流通入颞叶造成海马功能的改变有关。
①当血液中皮质醇水平过高时,海马中对糖皮质激素敏感的受体就会施放信号促使其抑制HPA轴的活动,而抑郁症患者的这一负反馈机制遭到了破坏(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减少),这就导致了HPA轴的功能脱离了应有的抑制。
②这一激素的分泌为下丘脑传入的应激刺激所激活,其主要作用为促进垂体合成与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后者则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继而为机体的应激反应提供支持。
③素质即对某一疾病的生物易感性,通常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而表现为具有家族性特征。
④神经递质在与受体发生一轮反应之后会被清除以利于下一轮反应的发生,它们或是会被特定的转运蛋白运送至远离突触的神经末梢,然后被重新载入,或是会被突触间隙中特定的酶降解而失去作用。
参考文献
《神经科学——探索脑》(第二版)MakeF.Bear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